硅PU材料球场起壳的原因

硅PU材料球场起壳(即面层与基础剥离、出现气泡或脱层)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为基础处理不当、施工工艺缺陷、材料质量问题及环境因素四大类,具体如下:

一、基础处理不达标(占比约60%)

1. 基础强度不足或开裂

  • 混凝土基础未达到C25强度(养护期<28天),或存在结构性裂缝(宽度>3mm未修复),在荷载作用下基础形变导致硅PU层被拉裂,形成“空鼓-起壳”连锁反应。

  • 沥青基础密实度不足(<93%),表面松散颗粒未通过抛丸处理清除,导致界面粘结力下降。

2. 含水率超标

  • 基础施工后未充分干燥(含水率>8%),或雨天/高湿度(>85%RH)环境下强行施工,水汽被困在硅PU层与基础之间,受热膨胀后形成气泡(直径5-50mm),最终顶起面层。

3. 表面不平整或污染

  • 基础平整度误差>3mm(3m靠尺检测),局部凹陷处硅PU层过厚,固化收缩不均导致脱层;

  • 基础表面残留油污、浮灰或酸洗后未冲洗干净(pH值未达6-8),界面剂无法渗透,形成“假粘结”。

二、施工工艺缺陷(占比约30%)

1. 界面处理失效

  • 未涂刷专用界面剂(如单组分聚氨酯底漆),或涂刷量不足(标准0.3kg/㎡)、漏涂;

  • 界面剂未完全干燥(需2-4小时)即摊铺硅PU,溶剂挥发形成气泡,破坏层间粘结。

2. 材料配比与固化异常

  • A、B组分混合比例错误(如固化剂添加过多/过少),导致固化不完全(表面发黏)或固化过快(产生内应力);

  • 材料搅拌不均匀(搅拌时间<3分钟),局部出现“富胶区”或“贫胶区”,强度差异引发开裂起壳。

3. 摊铺与养护不当

  • 一次摊铺厚度超过3mm(应分2-3遍施工,每层≤2mm),内部热量无法散发,导致固化收缩开裂;

  • 施工后未封闭场地(7天养护期内有人员走动),表面被划伤或污染,破坏固化过程。

三、材料质量问题(占比约5%)

  • 硅PU材料本身缺陷:树脂含量不足(<40%)、填料过多(如碳酸钙超标),或固化剂过期(储存温度>30℃失效),导致粘结力和弹性下降;

  • 兼容性问题:不同品牌界面剂与硅PU材料不兼容(如油性底漆搭配水性硅PU),化学反应产生气泡。

四、环境与使用因素(占比约5%)

  • 温度剧烈变化:夏季高温(表面温度>60℃)导致硅PU层膨胀,冬季低温收缩(-10℃以下),反复循环后界面疲劳开裂;

  • 基础沉降:地基压实度不足(<95%)或排水不畅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,拉裂硅PU层;

  • 后期维护不当:使用高压水枪直射接缝处,或用强酸强碱清洁剂(如洁厕灵)清洗,破坏界面粘结。

典型案例与验证

某中学球场起壳检测显示:基础含水率12%(超标)+ 界面剂漏涂 + 材料配比错误(固化剂少加20%),导致施工后3个月内大面积起壳,返工需铣刨面层后重新处理基础,成本增加40%。

总结

硅PU起壳的核心诱因是**“基础-界面-材料-施工”的协同失效**,其中基础含水率超标、界面剂处理不当和材料配比错误是最常见原因。预防需严格把控基础验收(含水率≤8%、平整度≤3mm)、施工工艺(界面剂全覆盖、材料按比例搅拌)及材料质量(选择CMA认证产品),并确保7天养护期内完全封闭场地。


联系我们

18136190858

在线咨询: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